再生醫學新時代:從川流細胞到再生寶牙,你準備好了嗎?
近年來,再生醫學被譽為醫療的「第三類療法」,超越傳統藥物與手術,以細胞、基因與生物材料重塑人類健康。以下是近期的全球與台灣進展,值得你關注
全球新突破
蠑螈啟示:我們也能再生?
麻省理工等研究指出,蠑螈能完整再長四肢,其中控制關鍵的酵素 CYP26B1 與基因 Shox 讓不同部位細胞認清「位置身分」。研究指出,人類也具備類似基因,正在探索透過 CRISPR 等工具模擬這種再生模式,未來有望開創治癒傷肢的醫療可能性。衰老逆轉新線索
巴塞隆納與奧地利研究團隊在《Nature》發表兩篇重磅文章:一是揭示人類血液幹細胞在五十歲後多樣性下降,易導致慢性發炎;二是發現 Hand2 基因在蠑螈肢體再生中的關鍵作用,對照人類坐標記憶也可能開啟再生之門,為個人化老化防治指引全新方向。牙齒也能再長?
日本正在進行的新藥臨床試驗針對孩童先天缺牙症(anodontia),透過抑制 USAG‑1 蛋白刺激牙齒再生,研究者預期若順利,可望在 2030 年實現人類「第三套牙齒」。
台灣角度:政策法規與國際合作齊進
《再生醫療雙法》正式上路
2024 年 6 月,《再生醫療法》與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》三讀通過,明確區分「醫療行為」與「製劑」管理模式,為自體與異體細胞治療提供法規基礎與患者保障。癌症篩檢與免疫細胞凍存新策略
衛福部自 2025 年擴大五大癌症篩檢補助,並鼓勵民眾在健康時期儲存 NK 細胞與 T 細胞,建立個人「健康資產」,當未來需要治療時能快速啟用細胞療法。台日合作活躍推進
生技專家涂醒哲指出,台灣與日本在論壇與研討會中交流頻繁,日本在外泌體(exosome)技術上已走在前端,而台灣具豐富臨床自體治療經驗,雙方合作正迎契機,政策面也應從「管理」轉向「服務+協助」,推動國際法規接軌,使台灣研發產品更易進軍全球市場。年度國際研討會聚焦新技術
高雄醫學大學於 2025 年 4 月舉辦「Taiwan Regenerative Medicine Summit」,邀請日本、新加坡與台灣的頂尖學者分享 iPSC、外泌體、生物材料等進展,促進學術與產業交流。
小結與呼籲
再生醫學正在從幻想走向實驗、從實驗走向臨床應用,從抗衰老、組織修復到牙齒再生,每一項突破都可能改寫未來醫療模式。
想為自己和家人打造更安全、有準備的未來嗎?現在可以:
關注罕見病與先天疾病用藥研發進程
考慮在醫師建議下評估「免疫細胞凍存」的可行性
多了解台灣與國際研討會成果與政策與技術如何並進